心脑相连,不容忽视!心脏问题也会引发中风!
发布时间:2025-04-03 11:24来源:网络阅读量:19919 会员投稿
在人体生理系统里,心脏和大脑都极为关键。心脏如同“动力泵”,持续为全身器官输送富含氧气与营养物质的血液;大脑则是“司令部”,掌控着人体生理活动与思维意识。长期以来,人们多将二者视为相对独立的器官进行研究。然而,临床研究和医学实践表明,心脏与大脑存在紧密复杂的病理联系,心脏疾病可能引发严重脑部病变,其中典型情况便是导致中风。
中风,即脑卒中,是高发病率、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脑血管疾病。缺血性脑卒中(脑梗塞)是常见类型之一,约20%的缺血性脑卒中直接源于心脏疾病。这凸显了心脏疾病在中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。深入研究心脏疾病引发中风的机制、诊断、防治策略及康复方案,对降低中风发病率、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。

心脏与大脑借助复杂精密的循环网络紧密相连。左心室作为心脏主要泵血腔室,将富含氧气的血液泵入主动脉。主动脉作为人体最大动脉,分支形成颈动脉系统,为大脑提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血液。正常情况下,大脑每分钟约需750毫升血液供应以满足高代谢需求。这种生理结构决定了心脏的任何异常波动,都会通过血流直接影响脑组织。心脏泵血功能、心律状态等因素改变,都可能导致脑部血液灌注变化,进而影响脑部正常功能。因此,心脏和大脑的生理联系为心脏疾病引发中风奠定了病理基础。
心脏疾病引发中风存在多种具体机制,主要包括房颤以及其他心脏疾病带来的威胁。
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。房颤患者心房电活动紊乱,心房率高,导致心房丧失有效收缩功能,血液形成涡流。研究显示,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更高,表明房颤在中风发病机制中作用重大。在颤动的心房内,特别是左心耳部位,血流几乎停滞,为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创造了条件。尸检数据显示,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检出率高达 40%,这些附壁血栓随时可能脱落进入脑部血管。血栓脱落后沿血流进入脑动脉系统,直径超 200μm的血栓可完全阻塞大脑中动脉,引发大面积脑梗死,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。此外患急性心肌梗死之后,坏死心肌组织易形成血栓,心梗患者心室内有附壁血栓,这些血栓可直接脱落形成动脉栓塞,也可因心功能下降导致脑灌注不足,还会因炎性反应释放促凝物质引发脑血管内血栓形成。

准确诊断心源性卒中,可从临床特征识别和诊断技术突破两方面入手。心源性卒中患者常表现为突发严重缺损,如突发意识障碍、完全性偏瘫等,还可合并多发栓塞征象,如肾梗死、肢体动脉栓塞等。影像学检查显示,CT 表现为皮层大面积梗死,血管成像提示大血管突然截断。新型凝血监测设备,如血栓弹力图,能动态评估血栓形成倾向,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。
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脏病,例如心房颤动、心脏瓣膜病等,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,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,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等。通过控制心脏病病情,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风险,预防心源性卒中的发生。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是关键。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,例如心房颤动患者,需要进行抗凝治疗,预防血栓形成。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患者,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,预防血栓形成。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降低心源性卒中的风险,是防治心源性卒中不可或缺的手段。高血压、糖尿病和高血脂都是心脏病和中风的重要风险因素,需要积极控制。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,例如戒烟限酒、保持健康饮食、进行规律运动、控制体重,可以有效降低血压、血糖和血脂水平,从而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。心源性卒中的康复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。主要包括运动康复、语言康复、心理康复和职业康复等方面。通过康复训练,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、语言功能、心理功能和职业能力,提高生活质量。

综合来看,心源性卒中的防治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心脏疾病和卒中的特点,采取多方面的措施,包括积极治疗心脏病、抗凝治疗、抗血小板治疗、控制血压、血糖和血脂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康复训练等。通过综合防治,可以有效降低心源性卒中的风险,改善患者预后,提高生活质量。随着医学技术发展,精准医学在心血管疾病和中风防治中潜力巨大。开发更精准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,加强智能设备远程监护,实现对患者实时监测和个性化治疗。普通民众应定期进行心电筛查,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,守护大脑健康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